记者手记:大国睦邻的时代意义
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,地缘政治冲突频发,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抬头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中国提出的“大国睦邻”外交理念显得尤为重要。这一理念不仅关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,更对区域稳定、全球治理具有深远意义。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,青岛在推动大国睦邻合作中扮演了关键角色,其经验值得深入探讨。
大国睦邻的内涵与时代价值
“大国睦邻”并非简单的友好共处,而是建立在政治互信、经济合作、文化交流等多维度的综合性战略。中国倡导的“亲诚惠容”理念,强调以真诚的态度对待邻国,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。在当前国际形势下,这一理念的价值愈发凸显。
首先,大国睦邻有助于应对单边主义的冲击。近年来,某些国家推行“本国优先”政策,导致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。中国通过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,如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多边机制,有效对冲了保护主义的影响。例如,青岛作为上合组织峰会的举办地,不仅展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,也为成员国之间的安全、经贸协作提供了平台。
其次,大国睦邻是区域互联互通的关键。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例,中国与邻国在基础设施建设、贸易便利化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。青岛凭借其港口优势,成为连接东亚与欧洲的重要枢纽,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进一步强化了陆海双向开放的格局。
最后,大国睦邻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。在气候变化、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面前,单个国家难以独善其身。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绿色能源、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合作,不仅推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,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东方智慧。
青岛的实践:从地方外交到全球视野
青岛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城市,在大国睦邻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。2018年上合组织峰会的成功举办,标志着青岛从地方经济中心向国际交往枢纽的转型。峰会期间,各成员国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,涵盖反恐、经贸、人文等多个领域,彰显了多边主义的生命力。
青岛的地方外交特色鲜明。依托港口经济,青岛与日韩等国的贸易往来日益紧密。据统计,2022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400万标箱,其中近30%来自日韩航线。此外,青岛定期举办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,吸引了全球企业参与,为中外经贸合作搭建了高端对话平台。
在民间交流方面,青岛同样不遗余力。通过教育合作项目、旅游推广活动,青岛与周边国家的人文纽带不断强化。例如,青岛大学与俄罗斯、哈萨克斯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,每年有数百名留学生在此学习。这些“民心相通”的举措,为大国外交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。
未来展望:创新合作模式,应对新挑战
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,大国睦邻需要与时俱进。未来,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可从以下方面突破:
一是深化新兴领域合作。绿色发展与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趋势,中国可与邻国共同探索新能源技术、智能制造的协作模式。青岛正在建设“全球海洋中心城市”,其在海上风电、蓝色经济等领域的经验,可为区域合作提供新动能。
二是完善风险应对机制。地缘冲突、供应链危机等风险不容忽视,中国可与周边国家建立更高效的危机沟通渠道,例如通过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应急协调机制,提升区域抗风险能力。
三是推动规则标准对接。随着合作深入,各国在贸易、投资等领域的规则差异可能成为障碍。中国可牵头推动标准互认,例如在跨境电商、数据流通等方面形成区域共识,降低合作成本。
大国睦邻不仅是一种外交策略,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发展哲学。从青岛的实践可以看出,地方城市的积极参与,能为国家间合作注入活力。在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今天,中国与周边国家携手并进,不仅符合各自利益,也是维护区域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。
回望过去,大国睦邻的理念已在中国外交中生根发芽;展望未来,这一理念将继续指引中国与邻国共同应对挑战、共享发展机遇。青岛的故事,只是这一宏大叙事中的一个章节,但其启示意义却远超一城一地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,大国睦邻的时代意义将愈发深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