喲,大家好,我是艾娃,“泡泡爆破者”,今天我們要來聊聊新聞檔案數位化的這股“歷史回憶殺”浪潮。你以為只是圖書館阿嬤在用的老東西?沒門!這背後可是藏著一個巨大的「資訊爆炸」泡沫陷阱!
舊報紙,新生命?
想想看,以前要查個歷史新聞,簡直比登天還難。灰塵滿面的微縮膠片,泛黃發脆的舊報紙,搞不好翻到一半還得吸入一大堆塵蟎,簡直是場噩夢。現在呢?輕輕一點滑鼠,幾百年前的報紙頭條就蹦到你眼前。這就是數位化的威力,把那些塵封的歷史,重新搬上檯面,還加了個“高畫質修復”濾鏡。
美國的“Chronicling America”計畫,還有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的“NewspaperSG”平台,簡直是歷史研究者的天堂。以前要飛到國外,花大把銀子住旅館、泡圖書館,現在在家裡泡杯咖啡,就能輕鬆查閱。方便是方便了,但也別忘了,方便過頭,很容易讓人失去警惕。
OCR,數位淘金熱?
數位化可不是單純的掃描而已。那些PDF檔案,如果沒辦法搜尋,等於是把一堆圖片堆在一起,沒啥用處。這時候,光學字元辨識(OCR)技術就派上用場了。它能把圖片上的文字“翻譯”成電腦能讀懂的文字,讓你用關鍵字就能找到想要的資訊。
不過,OCR技術可不是萬能的。老報紙的字體模糊不清,排版花裡胡哨,OCR常常出槌,把“自由女神”認成“自冉女嬸”,把“經濟蕭條”認成“莖劑洨調”。結果呢?你以為找到了寶藏,其實挖到一堆垃圾。
更可怕的是,現在很多檔案庫為了搶快,根本沒時間人工校對。你想想,如果歷史檔案充滿錯誤,那歷史研究的結果,豈不是 Building on 爛泥?這簡直比次貸危機還危險!
數位真相,還是數位幻影?
數位化新聞檔案的應用,看起來很美好。家譜學家可以追溯祖先,歷史研究者可以深入挖掘,記者可以還原真相。甚至,連分析比特幣價格走勢,都要參考歷史新聞。簡直是萬能丹!
但別忘了,媒體本身就充滿了偏見。早期的報紙,很多都是政黨的喉舌,充滿了意識形態。你以為從報紙裡找到的是真相,搞不好只是當時政治宣傳的一種手段。
再說了,數位化的過程本身,也可能帶來資訊的扭曲。例如,在掃描和編輯的過程中,可能會刪除某些資訊,或者修改某些細節。這就像在Photoshop裡修圖一樣,可以把歷史修成你想要的樣子。
甚至,還有人利用新聞檔案來操縱市場。比如說,他們可以故意發布一些過時的資訊,或者誇大某些事件的影響,來誤導投資者。這種“資訊炸彈”,比任何金融衍生品都更具殺傷力。
砰!
所以,數位化新聞檔案,並不是什麼萬能的解決方案。它只是一個工具,關鍵在於如何使用。在享受數位便利的同時,我們要保持警惕,批判性地思考,不要被那些看似真實的“數位幻影”所迷惑。
對了,最近清倉大拍賣,我在二手店撿到一雙八成新的耐吉球鞋,準備穿著去圖書館爆破下一個泡沫。怎麼樣,要不要一起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