喲,各位看官,準備好被現實打臉了嗎?艾娃來了,今天我們要聊聊新聞檔案數位化這股看似美好的浪潮,它美麗的泡沫背後,隱藏著哪些值得我們警惕的陷阱?
數位烏托邦?沒門!
首先,別被那些“隨時隨地、輕鬆查閱歷史”的鬼話給騙了。數位化的確讓存取新聞檔案變得更方便,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能毫無阻礙地穿梭於歷史的長廊。想像一下,你興致勃勃地想查閱某個關鍵事件的報導,結果發現網站掛了、連結失效、或者更慘,資料庫根本不完整!這種情況,在數位化的世界裡,簡直是家常便飯。
看看那個曾經風光無限的 Google News Archives,現在多少頁面顯示著令人沮喪的“沒有可用資訊”?這簡直是個活生生的警鐘,提醒我們數位檔案的保存和維護,並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。
碎片化的歷史真相
其次,數位化新聞檔案的便利性,也可能讓我們忽略了資訊的來源和品質。新聞本來就帶有主觀色彩,不同媒體、不同時代,報導的角度和重點都可能大相徑庭。數位化雖然讓資訊更容易取得,但也可能讓我們陷入資訊過載的迷宮,難以分辨真偽,甚至被誤導。
想想那些充斥著陰謀論和假新聞的網站,它們也自稱是“歷史檔案”,你能相信它們提供的資訊嗎?數位化就像一把雙面刃,既能讓我們更接近真相,也能讓我們離真相更遠。
誰的歷史?誰付錢?
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:誰來決定哪些新聞檔案應該被數位化?誰來為數位化工作買單?答案顯而易見:往往是那些擁有資源和權力的人。這意味著,那些marginalized的聲音、那些被忽略的歷史,很可能在數位化的過程中被進一步邊緣化。
例如,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的 NewspaperSG 平台固然提供了豐富的本地歷史資源,但它收錄的報紙,是否涵蓋了所有社群的聲音?SPH Media 提供的新聞檔案存取管道,是否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?
更別提那些遍佈全球、良莠不齊的數位檔案平台了。有些平台收錄了大量家譜、訃告、婚禮和出生公告,它們看似無害,但卻也可能被用於商業目的,侵犯個人隱私。
泡沫陷阱:技術崇拜的代價
我們不能盲目崇拜技術,把數位化當成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。技術只是工具,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使用它。如果我們不對數位化新聞檔案的局限性保持警惕,就很容易陷入“泡沫陷阱”,被虛假的便利和表面的繁榮所迷惑。
砰!醒醒吧,各位!數位化新聞檔案是一把好刀,但用不好就會傷到自己。我們要做的,是保持批判性思維,辨別資訊真偽,並努力確保更多元的聲音能夠被納入數位化的歷史記錄中。
艾娃再囉嗦一句:別忘了去清倉貨架上撿便宜貨,畢竟,在這個泡沫橫飛的世界裡,省錢才是王道!下次再見,我們繼續戳破下一個泡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