喲,各位看官,今天艾娃要來爆破一個「AI理財救世主」的泡泡!沒錯,就是那個甚麼“用ChatGPT還清百萬信用卡債”的故事。別急著興奮,讓炒作終結者來告訴你,這裡頭有多少泡沫陷阱。我艾娃,以前在紐約當房地產經紀人,房市崩盤後才改行研究經濟學,所以聞到泡沫的味道特別敏感。爆破泡沫是我的夢想(也是我攢錢買公寓的手段),今天就來好好解剖一下這個案例。
AI理財?別鬧了!
首先,我們要承認,AI的確在各行各業都有應用,從醫療到自動駕駛,好像無所不能。現在連理財都要靠AI了?等等,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太美好了?
- 資訊不對稱的陷阱: 故事的主角Jennifer Allan,一位來自特拉華州的房地產經紀人,聲稱利用ChatGPT在30天內還清了約10萬印度盧比(約合12,000美元)的信用卡債務。媒體大肆宣傳,好像ChatGPT是個理財神器。但各位有沒有想過,如果真的這麼簡單,華爾街那些金融分析師們還混個屁啊?AI再厲害,也只是工具,它提供的建議也是基於輸入的數據。如果你的數據本身就有問題,或者你對自己的財務狀況一知半解,AI也無能為力。這就像你給AI一個模糊不清的地圖,讓它幫你導航,最後肯定迷路。
- “倖存者偏差”的迷思: Jennifer的案例被媒體廣泛報導,讓大家覺得還債很簡單,好像只要用ChatGPT就能輕鬆搞定。但事實上,有多少人用了ChatGPT之後,還是深陷債務泥潭?我們看到的只是成功的個案,那些失敗的案例都被忽略了。這就是典型的“倖存者偏差”。就像你去賭場,只看到贏錢的人興高采烈,卻沒看到輸錢的人黯然離場。 Jennifer 的成功,很可能有很多其他因素,例如她原本的收入狀況,或者她是否有其他資產可以變現等等。這些因素往往被媒體忽略,讓大家誤以為 ChatGPT 是萬靈丹。
- 個人努力才是王道: 媒體把所有的功勞都歸功於ChatGPT,但Jennifer自己也說,她每天都花時間和ChatGPT互動,嚴格執行ChatGPT制定的計劃。換句話說,她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她自身的決心和毅力。如果她沒有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的財務狀況,即使有ChatGPT的幫助,也一樣會失敗。想想看,如果她把同樣的精力用在其他理財方法上,例如找個專業的財務顧問,或者學習一些基本的理財知識,是不是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?ChatGPT只是個輔助工具,真正的關鍵還是個人的努力和執行力。
泡泡终結者的忠告
話說回來,我並不否認AI在理財方面有一定的潛力。例如,它可以幫助你分析支出,制定預算,或者尋找一些未領取的資金。但是,千萬不要把AI當成救世主,以為只要靠它就能輕鬆擺脫債務困境。理財是一個複雜的過程,需要你付出時間和精力,學習相關知識,並且嚴格執行你的計劃。AI可以提供幫助,但不能代替你思考和行動。
而且,在使用AI理財工具的時候,一定要注意保護個人隱私,避免洩露敏感信息。畢竟,你的財務數據是非常私密的,一旦洩露出去,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損失。
砰!
所以,別再相信那些“用AI輕鬆還債”的鬼話了。真正能讓你擺脫債務困境的,是你自己的決心和毅力,而不是甚麼AI理財神器。當然,如果清倉貨架上有打折的鞋子,我還是會買的,畢竟誰不喜歡撿便宜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