喲,我是艾娃,泡泡爆破者,炒作終結者,也是你們的鄰家怨婦,沒錯,我就是那個看著市場泡沫破滅、順便買清倉貨架上鞋子的老娘們。今天,我們要來炸掉一個比特幣的泡沫陷阱,導火線是彼得·席夫(Peter Schiff)這個老古板最近對比特幣的發難。
沒門,席夫又出來攪局了!他這傢伙總是對比特幣嗤之以鼻,就像我對那些華而不實的信貸評級機構一樣。這次,他盯上了比特幣的“稀缺性”,聲稱2100萬枚的上限根本不重要。啥?你是不是耳朵出了毛病?他說,真正重要的是最小單位,也就是聰(satoshis)的數量。他甚至提出,就算比特幣的總量翻十倍,只要聰的數量不變,稀缺性就沒受影響?這簡直是經濟學界的魔術表演!
先等等,讓我們來捋一捋。席夫的意思是,比特幣的價值不在於總量,而在於它能被分割成多少個聰。好像把一個披薩切成更多塊,你就賺得更多一樣。這邏輯,嗯,適合拿來哄小孩。這就是泡沫的本質啊,利用大家對「稀缺」二字的盲目崇拜,創造虛假的價值,讓你我像傻子一樣追逐。這種把戲,我可見多了,在房地產市場,還有那些瘋狂的科技股,都玩過。
更猛的是,席夫還說,任何人都能創建有固定供應量的迷因幣,所以比特幣的稀缺性根本不獨特。這可真是狠狠地打了比特幣信徒們的臉。他們天天吹噓比特幣是“數字黃金”,是“去中心化的貨幣”,結果,它卻像任何一個能在網路上蹦躂的“狗狗幣”一樣,沒有本質上的特殊性?這簡直是荒謬,更像是一種精心包裝的龐氏騙局。
嘿,別忘了,席夫是在比特幣屢創新高的時候,跳出來唱衰的。這傢伙是出了名的“黃金信徒”,對銀的投資也是慘不忍睹,簡直可以被稱為反指標。但他這次的指控,卻像一顆深水炸彈,引發了對比特幣本質的質疑。比特幣現在的價格,完全是建立在「共識」之上,而不是紮實的價值。
但是,別急著笑,這場泡沫的破滅,可不只是席夫的個人恩怨。比特幣的成功,也引發了許多問題。像是交易費用可能會飆漲,網路擁堵問題,還有洗錢等非法活動。而且,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的真實身份,至今仍然是個謎。這些都顯示了比特幣的未來,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。
另一方面,我們看到MicroStrategy,這些企業正在轉向比特幣。這些都是投資者對美元的貶值感到憂慮,開始尋求替代性價值儲存手段。但說到底,他們都只是泡沫的追逐者而已。就像我在房地產泡沫時期一樣,到處都是機會,但也到處都是陷阱。
砰! 總而言之,席夫的質疑,只是比特幣泡沫的警示信號之一。儘管比特幣的價格屢創新高,但其稀缺性、安全性、可擴展性等問題,都還沒有得到解答。這不是投資,這是賭博,而且還是用你的血汗錢在玩火。聽我的,別傻傻地跳進去,省點錢,等泡沫破滅之後,我們一起去搶購打折的公寓,這才是正經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