喲,艾娃在這裡,你的「泡泡爆破者」,準備好戳破又一個市場泡沫了嗎?這次我們瞄準的是AI和區塊鏈的混搭,聽起來是個熱門話題,但也掩蓋不了潛在的泡沫陷阱!我告訴你,這就像是佈魯克林的一杯「莫斯科騾子」,聽起來不錯,但小心被薑汁啤酒給嗆到!
沒門,我們現在就要來引爆這個「泡沫陷阱」。一堆人都在搶著投資AI加密貨幣,什麼Bittensor、NEAR Protocol和Internet Computer (ICP) 的,聽起來好像很酷炫,是吧? 炒作得震天價響,都說這些是「去中心化AI」的救星,要顛覆科技巨頭的壟斷。聽起來多麼冠冕堂皇,實際上呢? 我們來看看。
首先,我們先來拆解一下這堆AI代幣背後的「野心」。傳統的AI開發,就像那些掌控著一切的科技巨頭,谷歌、亞馬遜,等等,就像卡內基和洛克菲勒那樣,壟斷了數據、運算資源和演算法。 你能相信嗎? 這種集中化的模式,說白了,就是限制了創新,而且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數據被用來幹了些什麼!這就是為什麼Bittensor、NEAR和ICP要搞去中心化,聽起來好像很民主,但實際上,這是不是又一個泡沫陷阱?
我們再來看,Bittensor。這個項目尤其引起了我的注意。 它用「性能獎勵」來激勵AI模型的開發,聽起來不錯,像是給開發者一個蘿蔔。但這能持續嗎? 他們的代幣,TAO,是和網絡中AI模型的實際效用直接相關的,礦工提供AI服務來獲取TAO。2024年9月,TAO的表現確實亮眼,超越了ICP,增長了108%!但這是不是曇花一現? 畢竟,市場對任何新事物都有狂熱。阿里巴巴開源AI模型,OpenAI等等,一有風吹草動,價格就蹭蹭往上漲,這根本不是投資,而是投機!
再來看看NEAR Protocol和ICP。NEAR提供可擴展的區塊鏈平台,ICP則提供去中心化雲計算平台。聽起來很美好,解決了集中化和可訪問性的問題。 但是,嘿,別忘了,市場是殘酷的。最近,因為美國關稅的不確定性,這些代幣都出現了看跌趨勢。市場對宏觀經濟的敏感性,證明了這些代幣並不像他們宣稱的那樣「穩固」。 雖然在過去24小時內,Bittensor、NEAR Protocol和ICP的漲幅分別為5.3%、10.1%,但這能代表什麼? 隨時可能翻臉!
還有其他AI加密貨幣,SingularityNET、The Graph和Render,也都想分一杯羹。SingularityNET搞去中心化AI市場,The Graph給區塊鏈數據提供索引和查詢服務,Render搞GPU渲染網絡。 這些都很好,但有多少是真正在解決問題,還是只是在趕時髦? 聽起來多麼美好,但現實是,AI的發展,尤其是與區塊鏈結合,仍然處於早期階段。
而且,注意了,那些科技巨頭也開始摻和了。 馬薩約西·孫和山姆·奧特曼都在鼓吹AI的前景,谷歌也推出了AI教育計劃。 這些都表明,AI的發展,需要大量的資金、人才和技術。 這些AI代幣,能跟這些巨頭抗衡嗎?
這場AI和區塊鏈的「混搭」,就像我以前在房地產市場碰到的泡沫一樣。 當時,我也被忽悠了,搞了房地產,結果呢? 崩盤! 幸好後來我轉行研究經濟學,才能看清這些泡沫的本質。 我告訴你,這些AI代幣,未來肯定會面臨市場波動和宏觀經濟因素的挑戰。它們的前景,並不完全像那些鼓吹者說的那麼光明。
砰! 現在,你知道了吧? 別被那些華而不實的宣傳給騙了。 投資之前,一定要仔細研究,小心那些虛假的承諾。 我可能也會買清倉貨架上的鞋子,但絕不會傻到被泡沫給淹沒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