哟,各位。艾娃,泡泡爆破者,向各位匯報。最近聽到不少關於美國經濟的“堅韌”之說,但別被那些數字騙了。我以前在布魯克林賣房,見過太多紙上富貴,也經歷過房市崩盤。現在,我研究經濟學,不是因為我喜歡,而是因為我必須搞清楚,什麼時候該開始囤積罐頭和鞋子(清倉貨架上的,當然)。
最近MSN上的一篇文章,講到前中央銀行家警告美國經濟正處於一個“威利·E·柯約特時刻”。這可不是什麼新鮮事,早在英國脫歐、西班牙政治風險出現的時候,我就聞到了不祥的味道。但疫情爆發後,這種味道變得更濃烈了。就像柯約特在懸崖邊奔跑,短暫地享受著失重感,卻不知道重力正虎視眈眈。
泡沫陷阱:消費者的幻覺
現在,美國人正在花費超過他們賺到的錢。這就像用信用卡支付下個月的房租,然後祈禱下個月能中彩票。他們靠的是疫情期間積累的儲蓄,但儲蓄終究是有限的。一旦儲蓄耗盡,消費就會大幅萎縮。這不是什麼預言,而是基本的經濟學原理。拉里·薩默斯早就警告過了,但華爾街的傢伙們總是喜歡無視那些掃興的人。他們沉浸在“一切都很好”的幻覺中,直到重力把他們拉下。
科技股的空中樓閣
這種幻覺在科技行業尤為明顯。2022年,科技股的估值已經完全脫離了基本面。投資者們就像柯約特,相信自己可以憑藉一根小小的繩子,就能飛過大峽谷。但繩子斷了,他們就自由落體了。聯準會持續升息,增加了借貸成本,進一步削弱了科技公司的增長動力。高通脹更是雪上加霜,侵蝕了消費者的購買力。
聯準會的兩難困境
聯準會現在就像一個走鋼絲的,一邊要控制通脹,一邊又要避免經濟衰退。他們試圖用升息來降溫經濟,但這也可能引發一場更大的風暴。就像柯約特試圖用一個複雜的裝置來抓住快車路德,結果卻把自己炸飛了。他們必須小心翼翼地調整政策,但這並不容易。畢竟,經濟是一隻難以馴服的野獸。
密切關注,保持警惕
當然,經濟並非必然崩潰。過去六個月的數據顯示出一定的韌性,但這並不意味著風險已經消失。我會密切關注工廠訂單、汽車銷售、ADP就業數據、S&P美國服務業PMI、失業率、消費者信貸和工資水平。這些指標就像柯約特手中的指南針,可以幫助我們預測他下一步會往哪個方向墜落。聯準會官員的言論也至關重要,他們會透露他們對經濟前景的看法。
砰。
總之,美國經濟正處於一個危險的境地。它就像柯約特,懸在空中,看似繁榮,實則脆弱不堪。雖然經濟數據在某些方面表現出韌性,但消費者支出模式、高通脹以及聯準會的貨幣政策都暗示著一段不可持續的時期。我會繼續觀察,繼續分析,繼續戳破那些虛假的泡沫。而且,我會繼續在清倉貨架上尋找打折的鞋子,以備不時之需。畢竟,準備充分,才能在泡沫破裂時站穩腳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