喲,準備好跟我一起炸掉這個「數位歷史炒作泡沫」了嗎?我是艾娃,「泡泡爆破者」,專門負責戳破那些聽起來太美好的市場神話。這次,我們瞄準的是新聞檔案數位化這個看似無害,實則暗藏玄機的領域。別誤會,我不是說數位化不好,只是當大家都一窩蜂往裡擠的時候,我就聞到了一股過熱的味道。就像那些清倉大拍賣的醜鞋,一開始覺得撿到寶,穿久了才知道磨腳。

數位洪流:歷史的廉價傾銷?

先別急著歡呼「歷史數位化萬歲!」,讓我們冷靜地看看。新加坡的 NewspaperSG 聽起來很棒,可以遠端存取幾百年前的報紙。美国的 Chronicling America 也聲稱涵蓋了美國所有州和地區的歷史報紙。等等,先讓我喝一口咖啡。這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完美嗎?

  • 數量不等於質量: 數位化的進程確實讓許多塵封已久的資料重見天日。但是,把所有東西都掃進數位世界,真的就代表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了嗎?就像把所有衣服都塞進衣櫃,結果只是找不到自己要穿的那件。資訊爆炸的時代,真正稀缺的是篩選和分析能力。當你面對浩如煙海的數位檔案時,迷失在細節裡,無法抓住重點,這種情況還少嗎?
  • 版權陷阱: 新聞檔案數位化的另一個大坑是版權問題。雖然許多早期報紙的版權已經過期,但後來的報紙可沒那麼容易。誰來負責處理這些複雜的版權問題?如果只是為了避免觸法,而選擇性地數位化一些「安全」的內容,那數位化的意義何在?难道不是为了尽可能完整地还原历史吗?
  • 搜尋地獄: 想像一下,你正在研究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,卻發現搜尋引擎只能給你一堆雜亂無章的結果。數位檔案的搜尋效率直接影響到研究的成效。如果搜尋功能不夠強大,數位化就只是一個把東西掃描進電腦的過程,對於真正想利用這些資料的人來說,毫無幫助。

真實性與長期保存:數位化的阿喀琉斯之踵

沒錯,數位化的確解決了紙本檔案容易損壞、遺失的問題。但是,數位檔案就真的能「永久保存」嗎?這恐怕是個更大的謊言。

  • 格式的壽命: 還記得軟碟嗎?CD-ROM 呢?科技進步的速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。現在我們用來保存數位檔案的格式,幾十年後可能就過時了。到時候,這些數位檔案要怎麼辦?重新轉換一次?誰來保證轉換過程不會出錯?
  • 儲存介質的脆弱: 硬碟會壞掉,雲端儲存也會崩潰。沒有任何一種儲存介質是絕對可靠的。如果我們過度依賴數位儲存,而忽略了其他備份方式,一旦發生意外,珍貴的歷史資料就會瞬間消失。
  • 數位篡改的風險: 紙本檔案的修改會留下痕跡,但數位檔案卻可以被輕易地篡改。誰來保證數位檔案的真實性?誰來防止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修改歷史?

誰在為數位歷史買單?

最後,讓我們來看看誰在為這場數位化盛宴買單。新加坡政府和美國國會圖書館都投入了大量資金,支持新聞檔案的數位化。但這些資金來自哪裡?最終還不是納稅人的錢?

  • 資金分配的優先順序: 數位化固然重要,但社會上還有許多更迫切的問題需要解決。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數位檔案上,是否犧牲了其他更重要的領域?例如教育、醫療、環境保護等等。
  • 商業利益的驅動: 除了政府機構,還有許多商業公司也參與到新聞檔案的數位化中。他們的目的是什麼?當然是為了賺錢。他們會不會為了追求利潤,而忽略了檔案的真實性和完整性?
  • 免費資源的陷阱: 許多數位檔案平台都聲稱提供「免費」資源。但真的是免費的嗎?使用者可能需要註冊帳號,提供個人資訊,甚至被要求觀看廣告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免費的往往是最貴的。

砰!

所以,新聞檔案數位化並不是一顆銀彈,它只是一種工具。就像任何工具一樣,如果使用不當,就會造成傷害。我們需要保持警惕,避免被那些過度樂觀的宣傳所迷惑。

好吧,我承認,我也喜歡在網路上查閱歷史資料。但就像我說的,偶爾撿幾件清倉貨架上的醜鞋無傷大雅,但別指望它們能帶你走向輝煌的未來。现在,我要去爆破下一个泡沫了,祝各位好运,也祝自己早日攢夠錢買下那間位於布魯克林的公寓!
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Search

About

Lorem Ipsum has been the industrys standard dummy text ever since the 1500s, when an unknown prmontserrat took a galley of type and scrambled it to make a type specimen book.

Lorem Ipsum has been the industrys standard dummy text ever since the 1500s, when an unknown prmontserrat took a galley of type and scrambled it to make a type specimen book. It has survived not only five centuries, but also the leap into electronic typesetting, remaining essentially unchanged.

Categories

Tags

Gallery